图片
何昌彬
1991年生,湖南道州人,现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,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,书法报视频课导师,荣宝斋签约书家。
2018年在河北邯郸举办“诗画涉县翰墨飘香”何昌彬书法作品展,2019年结业于湖南省书法院第三届书法高研班。
书法作品主要参展/获奖: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入展(中国书法家协会),书圣故里·中国临沂”中国书法临书大会入展(中国书法家协会),“以正为本 ”重庆青年书家楷书十人展 (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),重庆市第十一、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,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入展,重庆市第三届群众书法大赛获奖(最高奖),重庆市首届楹联书法展入展,重庆市首届新文艺群体书法作品展入展,“书写新重庆”首届自作诗文书法展(奉节)三等奖,重庆市第三届书法篆刻临帖作品展入展,“中国梦·劳动美”第七届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一等奖(最高奖),第二届湖南省中青年书法大展,首届“吉鸿昌精神杯”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,“梦阳杯”全国专题书法展优秀奖(最高奖),“湖南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(最高奖),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湖,南省第二届临书作品展入展,湖南省首届隶书作品展入展。
作品刊登于《书法报》《书法导报》《青少年书法杂志》等。作品入展、获奖全国、省市级展览70余次。
图片
入展感言我学书十余载,初以王羲之《十七帖》入手,探草书之灵动,后广涉诸体,以求博观。在多年的摸索中,我深感汉隶博大精深,最能触动心弦,故将主要精力倾注于此。对《好大王碑》的浑朴、《张迁碑》的方整、《鲜于璜碑》的奇崛、《石门颂》的恣肆、《曹全碑》的秀润等均有临习,力求融会贯通。我的取法以厚重古拙一路为主,兼收庙堂典雅之气,希望在朴厚与灵动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。
本次入展的这件作品,在审美追求上明确指向汉代隶书雄强浑穆的气象。我主要以《张迁碑》、《鲜于璜碑》、《衡方碑》为宗,汲取其骨力与体势。在章法上,采用“有行无列”的布局,意在打破过于规整的排列,于自由洒脱中再现汉碑摩崖般的磅礴气势。运笔时,心中常存“金石”之想,追摹铜器铸凿与石碑剥蚀所形成的古拙、苍茫韵味。我深知,汉隶之妙,贵在“拙”而非“巧”,重在“厚”而非“薄”,核心在内在“气韵”而非外在“行列”。虽孜孜以求,然自知所得不过古人万一,此道漫漫,朝暮求索,终身不辍。
作品创作之初,准备工作务求细致。首先,选择最为趁手熟悉的笔墨纸张,确保工具能得心应手,其次,明确作品形制与字径大小,是作中堂还是条屏,大字还是小字,皆提前规划,并据此确定书写内容与字数。我的习惯是“以临促创”,在正式创作前,会集中临摹相关碑帖,沉浸于古法之中,待手感温热、心有所感,再进入创作状态。书写时,注重墨色的自然变化,让浓淡干湿在笔下自然流露,以增强节奏感与金石气息。
学书之路,甘苦自知。十余年摸索,我最大的体会是:热爱是最好的老师,坚持是唯一的捷径。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,我们当心存敬畏,深入经典,不可急于求成。我以为先精研一帖,立定脚跟,再广收博取,融会贯通。不必过分追逐时风,而应沉下心来,与古为徒,在长期的临池不辍中,逐渐找到与自己性情相契合的表达。在书法这片浩瀚的海洋中,朝斯夕斯,快乐求索,永不止步。
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入 展 作 品图片
书法作品选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书法篆刻推送征稿图片
图片
主 编猪大人出 品黔艺空间来 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,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